60年來,西藏自治區跑出創新發展加速度——
1965年至2025年,歲月如流。
西藏自治區一個甲子的巨變歷程,是各民族共同書寫歷史、創造文化、培育精神的奮斗史。
各領域、各要素、各個“主人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持續深入抓好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件大事,奮力譜寫著雪域高原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技業雙升,謀定的是發展
青藏和川藏公路通車、青藏鐵路建成運行,架設起青藏高原全新的“發展之橋”,西藏報之以踔厲奮發的快歌。
2019年7月29日,馬吉峰翹首等來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拉薩代辦處的“開張”,第一時間為其經營的西藏陽光莊園農牧資源開發有限公司(下稱陽光莊園公司),提交了一件涉及牦牛扒嫩化技術的專利申請。
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農牧資源。西藏將牦牛產業確定為要大力發展的主導產業,率先要解決管理經營落后、產品結構單一的問題。
陽光莊園公司穩穩接住了“運過來”的知識產權好資源、好政策,在知識產權的支持下,建成較為先進的牦牛屠宰和加工生產線,打造出貯存高原風味的“阿佳”商標品牌,走向全國市場。
隨著拉薩代辦處調整為國家知識產權局西藏業務受理窗口、業務范圍實現擴充,陽光莊園公司“足不出藏”,先后獲得14件專利授權、注冊商標38件。2023年9月,西藏自治區首筆商標侵權損失補償保險也在該公司落地,匯合助企發展的市場力量。
現在,“阿佳”已經成為各類商標品牌博覽會、農產品交易會上讓人“眼熟”的西藏優品代表,生產經營為拉薩達孜區開拓了近3200萬元規模的原料市場,帶動當地老百姓養殖增收。
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始終強調,西藏的發展有其自身特點,推動工作務必從實際出發,要圍繞高原經濟高質量發展,重點發展高原特色優勢產業。
“西藏產業企業要追趕發展,需要思想意識,也需要發展資源。”陽光莊園公司總經理馬聰說,“我們能夠感受到,知識產權工作正在為西藏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帶來深刻的改變。”
放眼今時的西藏,地理標志“保護示范+運用促進”不斷深化,推動崗巴羊、當雄牦牛等高品質藏品加快出藏;專利導航、專利產業化樣板企業培育等工作高標準開展,推動高原輕工業、清潔能源產業“造血能力”持續提升;商標品牌建設出新出彩,點亮了林芝“桃花村”的發展春光……
全力攻關,守護的是生態
甜水灣,是雌性藏羚羊向著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深處“大產房”遷徙的必經之地。幾天前,成千上萬流動的脊背劃破天際線,如同金色洪流。這是生命的禮贊,也是生態的回響。
生態,西藏的“國之大者”。作為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戰略資源儲備基地,保護好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意義深重。
如何保護?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的方法論,精練管用。
高原糧庫、高原草場不斷擴容。多年來,西藏農牧科學院的研究員們不畏嚴寒酷暑、伏身田間地頭,致力通過分子生物學等現代技術改良青稞性狀,推出多個適應高海拔、高寒農區應用的青稞新品種和主導栽培技術,并且大力發展冬播作物。
“發展冬青稞,對于優化西藏的種植結構是一件好事。這樣在每年7月至9月雨熱同期的時候,就能讓耕地復種一季‘草’,在保障糧食產量的同時提高土地利用率,保護好生態環境。”西藏農牧科學院副院長王文峰介紹。
重大項目、重點工程“向綠向新”。在西藏東南部的橫斷山脈深處,自北向南奔向怒江的玉曲河在這里形成了一個馬蹄形的大拐彎。“馬蹄”兩頭之間的河道天然落差極大,只要對其進行截彎取直,就能獲得大量電能。玉曲河扎拉水電站的建設,被視為國家“藏電外送”輸電架網骨干電源。
為了承受住玉曲河近700米的落差對水電機組轉輪水斗產生的巨大沖擊能量,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電機有限公司自主研發了世界首臺500兆瓦沖擊式水輪機。“一種組合式沖擊式水輪機轉輪”“水操作沖擊式水輪機雙調機構”“沖擊式模型水輪機電機內置同軸式噴嘴”……隨著一件件專利技術落地運用,西藏生態澤被全國加速照進現實。
共享美好,映照的是穩定
2019年底,西藏最后一批貧困縣區全部摘帽,共計62.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標志著西藏徹底擺脫了長期束縛的絕對貧困問題。
脫貧不是終點,而是幸福的起點。
2020年,西藏圍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統籌審視全區區位優勢、資源稟賦、特色文化和生態文明,提出建設“地球第三極”區域公共品牌,旨在引領帶動西藏特色產業整體提升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作為“地球第三極”的商標持有者和品牌運營方,西藏地球第三極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地球第三極公司)扎實調研市場需求和偏好,在此基礎上,建立起集合產品檢測、認證、溯源、保險保障和經營服務等功能的“優選標準平臺”。截至目前,平臺已吸納48家企業、270個單品,輻射自治區7個地市,形成了具備辨識度和公信力的西藏優品產品矩陣。
“為提升西藏特色產品整體形象,我們持續完善商標品牌的使用管理和評價授權體系,對授權使用‘地球第三極’商標品牌的各類主體實施動態監管,對違規使用及仿冒行為及時開展維權工作,為品牌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地球第三極公司副總經理黃皓瑜介紹。
同時,地球第三極公司牽頭帶動“優選標準平臺”的入駐企業參與西藏特色產業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的制定工作,推進全區特色產品標準化生產和品質提升。
品牌估值4.2億元、拉動社會總投資近17億元!“地球第三極”正在踐行的,是一條以品牌建設引領西藏全域產業發展、提升民生福祉、助力鄉村振興、帶動經濟振興的“幸福新路”。
源自“亞洲水塔”唐古拉山脈的“西藏冰川水”,選用海拔3500米高原粗糧谷物烘焙而成的“青稞谷物麥片”,生產于607萬公頃全國最大原始林區的“西藏天然蜜”……這些來自“地球第三極”的饋贈,是西藏與全國人民分享的美好,映照著西藏團結穩定的大局。
事在人為,錨定的是強邊
“李斌衛去援藏了!”2005年,李斌衛作為國家知識產權局派遣的援藏干部,踏上了這片祖國邊陲高地,開啟了國家知識產權局干部職工“無縫銜接”、支援西藏建設的歷程。
“當時,我在西藏主要參與了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宣傳科普、專利基礎業務培訓、專利聯合執法等工作。讓我有些吃驚的是,在此過程中我發現,西藏的產業體系雖然相對落后,但在傳統藏醫藥、藏式手工藝領域,一些本土小企業、個體經商戶是具有主動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的。”李斌衛說。
一名擁有一件藏式鐵爐外觀設計專利權的權利人,專程驅車16小時從林芝來到拉薩,要向使用其藏式鐵爐外觀設計的生產加工戶開展維權。這個案件最后通過行政調解妥善解決,讓李斌衛印象深刻。
李斌衛認識到,產業想要進步、商業想要發展的地方,知識產權工作就大有可為。
隨著國家知識產權局援藏機制的持續深化,西藏知識產權工作的發展思路日漸明晰、基礎條件不斷完善、專業支持不斷強化、業務體系加快完善、惠民助企走深走實。
8月初,國家知識產權局援藏干部平超順利完成了3年的對口援藏任務,帶回來的西藏發展變化更是日新月異。
今年上半年,西藏發明專利有效量達到1480件,平均每8家西藏經營主體擁有1件注冊商標,新獲認定地理標志產品23件,累計達到59件、同比增長63.89%。在國家級拉薩經濟技術開發區、達孜工業園區、林芝粵林產業園等產業園區,知識產權成為企業主動追求的發展競爭力。在日喀則、林芝、山南的很多縣市,地理標志正助推當地打開一條興邊富民的新道路……
“西藏的發展,已經完成了從各方面‘有沒有’,到‘好不好’的時代轉變。”平超感慨。
60年來,一撥又一撥援藏干部,一茬接著一茬干,與海拔比高度、與雪山比純潔、與風沙比堅韌、與草原比廣闊。“兩路”精神、老西藏精神、援藏精神一脈相承,在世界屋脊上續寫著新的人間奇跡。(記者 李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