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點“綠”成“金”——
“今日是我們的大日子、好日子!”8月15日,既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年的日子,也是第三個全國生態日,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余村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汪玉成見證了20年來這個昔日默默無聞的小山村的轉變?!拔覀冏叱隽艘粭l從挖掘林下經濟活力到招引綠色產業落地,再到縱深推進鄉村綠色轉型的發展之路。從2005年到2024年,余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從91萬元增長到2205萬元,村民人均收入從不足萬元躍升至7.4萬元?!蓖粲癯山榻B。
余村這座小村莊,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縮影。20年來,“兩山”理念已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我們看到,大江南北,好山好水好風景孕育新經濟,傳統產業升級煥發新生機,智能化環境保護模式勾勒新圖景,知識產權“含新量”不斷提升,撬動著發展的“含綠量”和“含金量”。
“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知識產權發揮著激勵創新和制度保障的重要作用,成為推動綠色發展的有力支撐。一方面,知識產權激勵綠色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特別是在清潔能源開發、智慧環保設備等領域的專利轉化運用過程中,為生態環境保護注入不竭動力。另一方面,商標和地理標志的賦能,維護了生態友好型產品的市場聲譽,激活了鄉村振興活力,有助于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提升。此外,專利開放許可、專利池建設等制度與實踐,為綠色技術的廣泛應用提供了渠道。”中南大學知識產權研究院執行副院長何煉紅在接受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從高空俯瞰,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的“母親河”——清水河碧波蕩漾,市民漫步在水清岸綠的公園綠道,十分愜意。固原市生態文明建設的蓬勃發展還催熱了水岸經濟,讓當地人吃上“生態飯”。曾幾何時,固原市還是深陷缺水困境的旱城。前后的改變,離不開一群環保人的努力,北京首創生態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智慧環保事業部總經理黃綿松就是其中之一。
“近年來,數字化與智能化技術正深刻改變生態環境保護范式,推動治理效能系統性躍升,成為踐行‘兩山’理念的關鍵引擎。我們將自主研發的技術與生態智慧運營平臺積極運用在海綿城市建設等領域,構建了統一的數據標準和數字化工具,為生態環境系統化治理和協同化管控提供了基礎支撐。這些以知識產權為支撐的創新成果,在產業化運用中,促進了環境治理與經濟發展的有效協同。”黃綿松表示。
地理標志,是一方水土與人文智慧共同繪就的“風物名片”。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品質,與自然資源有著天然的聯系。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的東北地區,孕育出眾多優質的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眼下,沈陽錫伯龍地創意農業產業有限公司打造的“稻夢空間”里,水稻郁郁蔥蔥,頭茬甜玉米新鮮上市。乘著觀光小火車,游客可沉浸式體驗稻田風光、品嘗舌尖美味?!拔覀冊诙纠玫叵滤Y源打造冰雪項目,待春暖花開復又種田。‘稻夢空間’不僅種水稻,還借助‘清水大米’地理標志品牌,利用舊房屋打造民宿和餐廳、畫館,年均吸引游客70萬人次,讓村民在家就能就業創業?!痹摴矩撠熑粟w愛軍介紹。
“面向未來,仍需進一步完善綠色導向的知識產權政策,加強綠色專利交易平臺建設,探索多元化市場化推廣模式,推動綠色技術轉化運用,不斷提升中國在全球綠色技術和知識產權治理中的話語權?!焙螣捈t表示,知識產權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度融合,將不斷釋放創新驅動的綠色能量,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目標提供有力支撐。(記者 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