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作為國家戰略性資源和競爭力核心要素,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催化劑、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器,發揮著不可或缺的制度供給和技術供給雙重功能。知識產權轉化運用效能直接決定著知識產權功能實效的發揮。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知識產權轉化運用效能快速提升,新征程上,要繼續推進知識產權轉化運用,帶動知識產權全鏈條提質增效,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新動能。
伴隨著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各高校和科研機構產生了大量知識產權,但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轉移轉化率低的問題。為此,筆者認為,需要完善知識產權轉化的法治保障,從制度激勵和監督兩方面來破除科技成果轉化的現實阻礙。在立法授權的基礎上,針對各高校和科研機構,要進一步細化職務技術成果權益分配機制,探索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充分調動創新者的積極性,讓創新者積極推動成果轉化、享受創新帶來的收益。除了正向激勵之外,科學技術進步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專利法等還對財政資助形成科技成果的強制轉化進行了規定。《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下稱《方案》)專門強調了政府管理部門對財政資助形成專利的監督和促進實施的義務。未來有必要進一步完善具體實施規定,細化財政資助形成科技成果的轉化實施的合理期限、執行主體、實施主體、實施程序、轉化后的利益分配以及懲戒機制,從而全面促進財政資助高價值專利的實施和產出。
新質生產力的“新”來源于科技創新,在產業層面對應的是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在質優,對研發成果及時應用到具體產業鏈上的需求更加迫切。應對標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需求,圍繞產業鏈開展知識產權布局,培育專利、商標、版權等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從技術密集型向知識產權密集型轉變。通過《方案》的實施,探索建設重點產業專利池,充分激活專利存量資源,并催生更多高價值專利增量資源。通過深入實施商標品牌戰略,提升國產品牌的產品附加值和品牌競爭力,培育更多“國潮爆款”。通過加強版權保護,嚴厲打擊各種侵權盜版行為,協同推進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推動國家文創實驗區提質擴容,打造更多版權產業集群。通過實施地理標志運用促進工程和地理標志保護工程,以區域特色經濟助力鄉村振興,使中西部的“土特產”銷往全國統一大市場。通過建立健全數據知識產權保護規則,推動數據開發開放和流通使用,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以數智化變革賦能高質量發展。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也是知識產權產出和轉化的主體。筆者認為,應深入實施知識產權強企行動,大幅提升知識產權轉化效率。目前,我國國內有效發明專利中,企業所占比重已超過七成。同時,應當看到,中小企業知識產權轉化還存在一些困難。一方面,應落實《專利產業化促進中小企業成長計劃實施方案》,通過“普惠服務+重點培育”支持有研發能力的中小企業,引導中小企業制定和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打造專利產業化樣板企業。另一方面,落實《高校和科研機構存量專利盤活工作方案》,推動高校和科研機構高價值專利與企業精準對接,加速知識、技術、資金、人才等要素向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集聚,打通從基礎研究到高價值專利的轉化渠道。
同時,我國還需完善知識產權服務體系,持續優化知識產權轉化運用的創新生態和營商環境。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政務服務系統更加高效,完善知識產權服務體系有助于更好地滿足產業創新和企業產品創新的現實需求。可整合企業、高校院所、中介服務機構等知識產權信息資源,構建大數據中心和智能化公共服務平臺;加強知識產權服務業監管與自律,搭建知識產權運營平臺,撮合知識產權交易、調動技術人才創新活力;探索開展知識產權金融生態綜合試驗區建設,構建兼具科學性和權威性的知識產權價值評估體系,搭建多樣化的知識產權融資渠道和線上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平臺;提升知識產權治理能力和行政保護效能,加大專利、商標領域執法力度,加強知識產權海外維權援助,持續優化創新生態和營商環境。(馬一德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