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工模式”如何讓專利不再“沉睡”在實驗室?華南理工大學的專利轉化“成績單”也許是最好的答案:科技成果轉化率位居華南地區高校首位;近5年超過1000件專利實現轉化,金額達到7億元;近200件專利作價入股企業,金額超過1.5億元……
為推動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華南理工大學依托粵港澳大灣區地緣優勢和學校“以工見長”的辦學優勢,不斷通過專利實施轉讓、專利作價入股、成立校企實驗室等模式,大力推動專利產業化,實現了與地方產業全方位、深層次、寬領域的合作,為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華工力量”。
“先合作后轉讓”:提升專利轉化效率
數據顯示,近5年華南理工大學有超過1000件專利實現轉化,76%在廣東落地實施,惠及廣東省18個地市400余家企業。
曾榮獲第十六屆中國專利金獎的專利“基于拉伸流變的高分子材料塑化輸送方法及設備”(ERE技術)是華南理工大學開展專利轉化的典型案例。該技術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教授瞿金平研發,突破了高分子材料加工行業的技術瓶頸,于2020年以超過2000萬元的價格將其專利轉讓給了佛山企業廣東星聯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星聯科技公司),刷新了華南理工大學向佛山企業轉讓單件專利的金額紀錄。
“先合作后轉讓”模式,是達成此次合作的基礎。星聯科技公司有關負責人認為,他們之所以向華南理工大學購買 ERE技術的專利,主要是因為經過長期的產業化實踐,對該專利的成功轉化有足夠的底氣與把握。早在2015年,星聯科技公司對 ERE技術進行產業化,推出了可回收利用的高保膜,產品在新疆地區投入使用后,農民的農作物產量大大提高,每畝地增產22公斤,增收超過170元,回收率高達95%。這種“先合作后轉讓”的專利轉化模式,為企業與高校更好地開展產學研合作探索了一條新路徑。
專利作價入股:提高專利轉化意愿
一組數據彰顯了華南理工大學通過專利作價入股企業推動專利轉化的顯著效果:近5年,學校推動19項科技成果作價入股,其中近200件專利作價入股金額超過1.5億元,與社會資本合作創辦高新技術企業17家。
“此前,很多專利‘躺’在實驗室里,轉化效果不是很理想。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學校推出了‘華工十條’,鼓勵科研人員將創新成果推向市場,大大提升了科研人員的轉化意愿。”華南理工大學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黃飛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介紹。
專利作價入股是提高科研人員轉化意愿的有效方式之一。2019年成立的東莞伏安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伏安光電公司)依托華南理工大學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發的相關技術,主要從事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等有機光電功能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公司成立時,實驗室挑選了60余件專利入股,作價3000萬元。”黃飛介紹,伏安光電公司生產的新型材料主要應用于手機顯示屏,2023年的銷售額超過2000萬元,隨著新生產線的開工,今年銷售額有望達到7000萬元。
華運通達科技集團是華南理工大學憑借專利作價入股成立的一家代表性企業。華南理工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副院長虞將苗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介紹:“2017年,學校挑選了24件專利入股企業,作價3500萬余元。在這批專利的支撐下,該公司生產的高韌超薄瀝青磨耗層具有降噪、抗劃、抗裂等多重優勢,目前已成功應用于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重要路段、廣州白云國際機場、港珠澳大橋人工島通道等200多個大型項目,2023年的銷售額達到1.5億元。”
校企實驗室:搭建專利轉化平臺
近年來,華南理工大學與企業共建了130個校企聯合實驗室,為學校與企業搭建了高效的專利轉化平臺。
華南理工大學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與健康、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等領域,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布局,推動與行業龍頭企業共建校企聯合實驗室,投入經費達6億元,為大灣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華南理工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院教授章秀銀舉例介紹,其帶領的技術團隊一直從事天線和射頻芯片的技術研發工作,他們將濾波器和天線融合在一起,成功研發出了體積更小、異頻干擾更低的濾波天線。相關專利通過實施許可形式在京信通信技術(廣州)有限公司應用,效果非常好,為了擴大技術成果產業化規模及加深雙方的長期合作,2018年,學校與該公司共建校企聯合實驗室,雙方在專利成果轉化、技術二次研發及人才培養等多方面開展深層次合作。
“聯合實驗室的專利權由學校與企業共有,使用權歸企業所有,可以說,校企聯合實驗室為學校和企業搭建了一個專利轉化平臺,大大提高了轉化效率。”章秀銀表示。
專利轉化工作不僅將華南理工大學的專利轉化為生產利器,還為學校帶來新的技術升級需求,形成產學研合作的良性循環,助力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正如該校校長張立群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建國際一流灣區知識產權強省推進大會上所說:“下一步,學校將持續深入貫徹落實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方案精神,全面落實廣東省委‘1310’具體部署,在戰略高端產業攻堅克難,在縣域中小產業強勢賦能,全方位助力廣東制造強省建設。”(記者 馮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