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部門印發《高校和科研機構存量專利盤活工作方案》——
科技創新絕不僅僅是實驗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須將科技成果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動力。當前,高校和科研機構創新日益活躍,但同時,一部分創新成果與產業需求結合還不夠緊密,專利轉化運用存在一些難點堵點,需要著力加以解決,從而進一步支撐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將“梳理盤活高校和科研機構存量專利”作為首要任務。為落實該部署,近日,國家知識產權局、教育部、科技部等8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高校和科研機構存量專利盤活工作方案》(下稱《工作方案》),從盤活存量和做優增量兩方面發力,在與企業有效對接的基礎上引導高校和科研機構形成更多符合產業需要的高價值專利。
盤活存量 挖掘潛在市場價值
《工作方案》強調:力爭2024年底前,實現全國高校和科研機構未轉化有效專利盤點全覆蓋,2025年底前,加速轉化一批高價值專利,加快建立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專利創造和運用機制,推動高校和科研機構專利產業化率和實施率明顯提高,努力促進高校和科研機構專利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高價值專利對創新主體利用市場機制展開產業化活動意義重大。高校和科研機構存量專利盤活工作的手段是盤點,目的是盤活,能夠通過多角度多環節的專業工作,對高校院所的現存專利價值予以詳細確認,以便優化配置專利產業化資源,在明確、合理的時間周期內,激活專利服務產業創新發展的作用,為我國產業高質量發展作出支撐。”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劉海波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工作方案》要求,國家專利導航綜合服務平臺(下稱綜合服務平臺)根據高校和科研機構現行有效的存量專利構建存量專利基礎庫。該平臺將提供數據匯集、分類整理、分析匹配、跟蹤反饋等服務支撐,向各方推送共享相關數據。
同時,方案強調了由供需兩端分別對存量專利的產業化前景進行評價,即首先由供給端的高校院所對自有存量專利進行“自評”,再由需求端相關領域的企業從市場的角度進行“他評”,強化市場導向,以提高存量專利產業化前景評價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清華大學技術轉移研究院院長王燕認為,盤活存量,評估是基礎。高校應對存量專利進行全面梳理和盤點,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存量專利篩選評估機制;盤點時,高校應按照《工作方案》,綜合考慮技術成熟度、應用場景、產業化前景等因素,充分發揮發明人、校內管理部門、專業服務機構的作用,優先盤點重點產業、優勢學科的發明專利。
就企業對高校、科研機構的專利的“他評”,劉海波表示,企業是專利產業化的主力軍,上規模、可重復的生產經營活動離開企業無從談起,因此,對于高校和科研機構篩選出的可轉化專利,必須高度重視企業就其產業化前景的評估和反饋工作,在實踐中逐步摸索,形成良性閉環互動,并以此機會和模式把我國的產學研融合創新推向新階段。
做優增量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存量專利是動態形成的,新申請、新授權專利的不斷涌現,又將轉化為新的存量專利。必須從源頭上提升專利申請質量,做優專利增量,才能從根本上盤活存量專利,做到新增一批、轉化一批,避免“前清后欠”。
《工作方案》要求,高校和科研機構要在綜合服務平臺上及時關注并接收企業對可轉化專利的評價反饋信息,一方面,根據企業評價反饋的技術改進需求,配合企業共同開展專利技術的驗證、中試等工作,對相關專利技術進行優化改進,提升專利產業化的成功率;另一方面,圍繞企業反饋的產學研合作需求,特別是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具有重大應用前景的原創技術等重點需求,以問題為導向,與企業聯合攻關,開展訂單式研發和投放式創新,產出和布局更多符合產業需求的高價值專利。
“堅持產出高價值專利是做優增量、強化專利產業化的‘源頭活水’。高校和科研機構既要面向企業需求推出高價值專利,實現面向經濟主戰場的戰術目標;也要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創造高價值專利,實現承載國家需要的戰略目標。”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所長李先鋒舉例,該所通過與企業圍繞產業需求開展聯合研發,推進需求導向的技術創新,共同參與重大項目攻關,注重相關領域高價值專利導航與布局,推動了高質量知識產權創造和運用。
同時《工作方案》要求,在政策方面,突出專利質量和產業化導向,出臺有利于轉化的政策制度,清理不利于轉化的政策制度,將專利轉化效益納入高校和科研機構學科評價、機構評估、項目評審、人才評價、職稱評定等評價指標。
“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存量專利盤活工作會進一步強化‘不轉化就是最大浪費’的專利價值觀,有力引導高校院所的研發人員和知識產權工作人員快速調整研發和知識產權工作定位,瞄準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產業需求,開展有組織的科技攻關,部署有競爭力的專利組合,切實打通產業鏈、資金鏈、價值鏈和專利鏈,為新質生產力的加快形成和發展筑牢知識產權陣地。”劉海波說。(記者 吳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