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普惠工程實施方案(2023—2025年)》已經印發。在9月14日召開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共服務司司長王培章介紹,針對新領域新業態技術新、迭代快的特點,《實施方案》提出要健全完善專利商標審查模式,在更大范圍內開展新領域新業態專利集中審查,加強申請方和審查方的溝通交流,深化對先進技術的理解和認識,促進審查與新領域新業態產業發展的政策協同和業務聯動。針對元宇宙、可信人工智能、6G通信技術等前沿技術領域,《實施方案》提出探索建立知識產權信息分析利用等公共服務工作機制,加大數據資源供給,更好服務前沿技術創新發展。
隨著新技術的高速發展以及與產業應用的深度融合,創新主體希望進一步加強相關領域專利保護。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審查業務管理部副部長吳紅秀表示,圍繞前沿技術領域,國家知識產權局組織開展專利信息深度挖掘分析,依托國家重點產業專利信息服務平臺,新上線運行人工智能、數據庫管理系統等7個專題數據庫,專利專題庫數量達到18個,為新領域新業態的科技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提供支撐服務。
中小微企業量大面廣,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更是知識產權公共服務的重要服務對象。中小微企業創新活力強,但知識產權能力和水平普遍不夠高、知識產權服務成本承受能力有限。
王培章介紹,針對上述特點,《實施方案》提出多方面務實舉措,為廣大中小微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支撐。
一是大力推行“一站式”服務,有效提升公共服務惠及面。《實施方案》提出要積極推動更多知識產權領域依申請辦理的行政權力事項和公共服務事項,入駐地方政務服務中心,提供知識產權業務的受理、繳費、查詢、檢索、咨詢等“一站式”服務。同時,在中小微企業分布比較集中的產業園區、試驗示范區、服務業集聚區等區域,設立公共服務機構或工作站,為企業提供政策咨詢、信息服務、業務指導、能力培訓等多樣化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助力中小微企業優化知識產權布局、防范知識產權風險、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二是持續豐富創新“好幫手”,擴大公共服務產品供給。依托知識產權公共服務網,推廣宣傳專利檢索及分析系統、外觀設計專利檢索公共服務系統、知識產權數據資源公共服務系統等信息公共服務產品,不斷開發更多免費使用、數據權威的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產品,構建更多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場景,有效降低中小微企業知識產權信息利用門檻。
三是不斷優化線上服務,推動更多業務“網上辦”“掌上辦”。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知識產權數字公共服務平臺,推動更多知識產權業務實現線上“集成辦理”,加快推進專利、商標等業務辦理系統移動端建設,推動高頻服務事項實現“掌上辦”,持續提升“一網通辦”的廣度和深度,“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降低創新主體的辦事成本。
四是加大業務指導力度,著力提升知識產權意識和能力。面向中小微企業等創新主體以及社會公眾,一方面依托“知識產權服務萬里行”活動,組建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專家服務隊伍,加大業務培訓和服務力度;另一方面依托國家知識產權公共服務網、中國知識產權遠程教育平臺、專利文獻館公益講座等,免費提供業務知識培訓課程,全面提升中小微企業知識產權意識和能力。(記者 佘穎)